种植案例:正畸种植GBR联合治疗

发布时间:2024-03-07 16:49:00 | 来源: 阅读:180

赵勇

陈静口腔诊所  联合创始人

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 口腔医学博士

口腔全科、口腔种植、口腔正畸专科医师

自1985年开始从事口腔临床和教学工作

更多信息请详见☞☞赵勇博士个人简介

【病例摘要】

十一年前接诊该案例,首先面临三大技术难题。第一,天然牙之间的间隙狭小,选择适合的种植体极难。第二,先天缺失牙,伴随骨量不够,又给种植带来挑战。希望实现即刻负重,更是难上加难。第三,没有数值化术前设计和导板定位,准确控制种植窝洞的钻骨方向,自由手操作下备洞,也难。
该例下前牙区延期种植,看似简单,实际上能够种植成功已经来之不易。两枚植体之间的天然牙,牙根唇侧几乎全程裸露,没有骨组织覆盖,还要希望种植修复获得更长久的功能使用和美观效果,十分不易。该病例通过一次手术,完成牙种植和骨缺损重建,同时还完成牙周GTR根面覆盖,即刻临时修复缺牙间隙,最后顺利修复。追踪11.6年,牙槽骨稳定,种植冠使用正常。

【基本情况】

女,29岁。初诊时间:2013-08-01

个别前牙先天缺失,排列不齐。矫正九个月后转入我院种植修复。

口内情况:C2,D1缺失。缺牙区间隙经矫治已集中,唇侧牙槽嵴凹陷,骨量不足。C1牙根唇面骨吸收,透过牙龈,牙根隐约可见,松动(+)。D2牙冠远中扭转。
X-ray显示C2,D1牙槽嵴高度与邻牙一致,牙槽嵴颊舌向宽度6mm,唇面牙槽骨呈垂直向凹陷性缺损。C1根周牙槽骨水平向吸收,牙根唇面骨吸收达根尖区。牙根舌面骨吸收达根长的1/2。D2唇侧骨壁根向萎缩,牙根暴露站根长的1/3。下前牙牙体长轴与基骨方向不协调。(图6-24-1)

【修复设计】

(1)C2,D1种植,即刻临时修复;

(2)下前牙区牙槽嵴增宽术,修复缺牙区骨凹陷,GTR重建C1,D2唇面骨缺损。

【治疗过程】

(1)缺牙区牙嵴顶偏舌侧纵切口,双侧下颌第一双尖牙唇面近中斜切口,翻瓣暴露下前牙唇面牙槽骨。

(2)C2,D1偏舌侧制备种植窝,植入ICX Ø3.45×10mm植体,扭矩40Ncm。临时基桩就位。(图6-24-2B)

(3)唇面骨壁钻孔。天博羟基磷灰石陶瓷覆盖前牙区骨缺损。PRF自体生物膜覆盖植骨区。切口减张严密缝合。(图6-24-2C,D,E)

(4)直接法制作临时牙冠,试戴就位。(图6-24-3G)

(5)术后一个月复查。(图6-24-3)

(6)术后四个月取模,可铸造个性化基桩设计,全瓷冠试戴,完成修复。(图6-24-4)

(7)种植1.08年复查,C1无松动。

(8)种植11.6年复查,软硬组织稳定,种植冠使用正常。

 

【治疗体会】

该例先天性个别牙缺失,牙嵴顶垂直向和水平向吸收,基骨唇舌径足够容纳植体,但是过于偏舌侧植入,会影响修复的美学效果。对此,术中对于种植体唇侧向位点的确定稍作折中,确保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要求,利于即刻修复。植体唇侧骨壁较薄,以及术前检查邻牙唇面牙槽骨吸收,根面暴露的问题,在种植的同时通过牙槽嵴增宽予以解决,有利于下前牙整体牙周状态的改善,适当兼顾。

尽管采用GTR及GBR,使得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唇面保持一致,但是一年回访时,下切牙龈缘水平还是高低不一。原因:1)孤立天然牙C1根面暴露多,牙冠唇倾度大,植骨后自然退缩到稳定位置,建立新的附着。牙体稳固,无松动。2)植体植入位点偏舌侧,与天然牙根的唇面相距较大。3)直径3.45mm植体外加穿龈式设计,有利于增加平台的抗力,分段式设计的种植体,也为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但是下前牙缺牙区近远中径狭小,穿龈平台的存在进一步压缩了软组织的恢复空间,牙龈成型也更困难。类似情况种植时,最好采用更细的植体

(如直径3mm的骨水平植体)。如果种植体的方向调整能够方便修复,也可采用更细的一段式植体。

种植修复体周围的日常清洁和长期维护,也是需要反复给患者强调的重要内容。

【点击查看更多栏目内容】